首頁   >   課堂   >   投資課程   >   投資熱話

股神持倉大公開 散戶可以抄作業嗎?

2024-09-04
隨着13F報告的披露,美股大佬的二季度調倉浮出水面,他們買了啥,散戶可以抄作業嗎?歡迎你留言、評論,與我們交流。

隨着機構投資者13F報告的陸續披露,美股大佬的二季度持倉已經浮出水面,普通投資者,也迎來了一季度一次的“抄作業”時間。
本期《漲樂掘金》欄目,我們試圖回答投資者關心的兩個“抄作業”問題。
1. 本季巴菲特大幅砍倉蘋果,是美股見頂的標誌嗎?
2. 巴菲特、段永平、索羅斯、達里歐等大佬的作業,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抄?
在回答這兩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解釋下什麼是13F。
美國證監會規定,資產管理規模超過 1 億美元的機構,例如大型共同基金、養老基金等,都需要在每個季度結束的 45 天內揭露包括股票在內所有股權型資產的多頭部位。由於該條款位於美國證券交易法第13(f)節,所以也叫13F報告。
好了,言歸正傳,先來說巴菲特減持蘋果這件事。本季度,巴菲特的持倉變化非常大,大到一部分人把他看作是美股見頂的標誌。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二季度,巴菲特減持了3.89億股蘋果,減持市值約820億美元,相比過去兩個季度,力度確實是甩賣式的。
去年四季度,巴菲特賣了1000萬股蘋果,約佔其持有的蘋果股份的1%。2024年又賣了13%,然後就是這一次,它直接賣了50%。蘋果現在仍然是老巴的第一大持倉股,但在投資組合中的佔比已經降至3成。
那麼,巴菲特爲什麼要賣蘋果呢?今年5月份的股東大會,也有投資者提過這個問題,當時巴菲特說是因爲稅收問題,但這個狡猾的答案顯然是無法令人信服。
其實,巴菲特賣蘋果的真實原因,可能是估值。
二季度,蘋果業績超出了彭博一致性預期,但無論是營收還是利潤增速,都只有個位數。但在二季度期間,蘋果依靠“蘋果智能”大漲了23%。現在蘋果的動態市盈率,已經接近35倍。
在8%的淨利潤增長背景下,35倍的估值,巴菲特或許覺得貴了。
也有研究員認爲,巴菲特拋售蘋果,是其個人投資風格的迴歸,大家都知道,巴菲特一直以來都對科技股的投資比較謹慎。尤其是這一次,蘋果因爲蘋果智能而大漲,而AI對於巴菲特來講,可能是過於前端的技術了。
巴菲特一直強調,自己不會根據預測股市走向來買賣股票。所以,以此來推到美股見頂並不合理。但由於蘋果在美股的特殊地位,它的高估值,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整個市場的高估值,從這個角度看,巴菲特的減倉也具有一定的警示意義。
既然巴菲特減持不代表美股見頂,接下來我們也可以相對放心的抄各位投資大佬的作業了。
投資就像一個江湖,江湖上也有各類門派,爲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粗略的把投資大佬分成了三派。
第一派,股神巴菲特和它的門徒們,包括段永平和李錄。
第二派,正規軍,大私募,比如高瓴、景林。
第三派,風格獨特的對衝基金大鱷,包括索羅斯、達里歐、阿克曼、西蒙斯。

這三大門派中,比較難抄作業的是對衝基金。因爲對衝基金,故名思意就是採用對衝交易的基金,它擁有很多普通散戶難以複用的衍生工具,所以單純抄他們的“股票持倉”可能是失真的。
再說第二派,正規大私募。理論上,這些宣揚“長期主義”的機構,投資者是可以抄他們作業的。但在實踐中,由於這些機構持股分散,外加頻繁操作,使得抄作業的難度也變得比較大。
做對衝的難抄,頻繁操作持股廣泛的也難抄,那巴菲特的作業能抄嗎?
你別說,相比其他機構,巴菲特的作業抄起來會容易一些。
首先,巴菲特的持倉相對集中。從13F看,巴菲特的伯克希爾,二季度持倉數量也超過30,看起來也不少,但集中度卻非常看,持倉佔比超過1%的,只有11個公司。
其次,巴菲特重倉持股中,很多都是長期持有的。第一大重倉股蘋果是2016年開始買的,第二大重倉股美國銀行是2011年開始買的。美國運通和可口可樂,則分別是1965年和1988年開始買的。年份久遠的公司,很多人覺得沒有參考價值,因爲當時持倉成本很低,但巴菲特願意拿到現在不賣,一定程度上也認可了它當下的價值。
當然,巴菲特也有做短線的時候,比如,2022年三季度,它大舉建倉臺積電,但一個季度後,可能看到什麼苗頭不對,轉頭就是大筆減持。事後來看,巴菲特是賣在了低點。
股市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抄作業也絕對沒有標準。只是說,相對來看,老巴的作業會靠譜一些。
二季度,巴菲特除了對蘋果的操作,還加倉了西方石油和安達保險,並新建了Ulta美妝和海科航空。
在中國,段永平是巴菲特的粉絲,李錄則是芒格的弟子。他們的投資理念,和巴菲特的價值投資一脈相承。有時,他們也會相互抄作業。
比如,在巴菲特買了西方石油之後,段永平於去年一季度跟買。而到了本季度,不僅段永平大幅加倉,李錄的喜馬拉雅基金也建倉了。
總體來說,抄大佬作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爲首先,大佬自己不一定賺錢,其次,大佬賺錢,你跟着買也未必賺錢。大佬的持倉,永遠都只是一個參考,作爲普通投資者,還是要有基本的獨立思考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