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課堂   >   投資課程   >   投資熱話

黃金跑贏納斯達克 現在還能買嗎?

2024-08-20
兜兜轉轉,黃金又來到了歷史高位,今年黃金為何這麼猛,投資者還能參與嗎?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隨著中東緊張局勢的升級,黃金在本週一又迎來了一波大漲。無論是現貨還是期貨,收盤價都創下了歷史新高。
Comex黃金期貨價格突破2500美元/盎司,如果折算成人民幣,大約是575元/克。

全年來看,黃金期貨累計漲幅更是超過了20%,這個走勢,不僅遠遠跑贏A股港股,更是跑贏了納斯達克,能與之一戰的,似乎只有英偉達為代表的AI公司們。但濃眉大眼的黃金,可沒有英偉達們那般的暴漲暴跌。
所以,投資者折騰來折騰去,還不如中國大媽買點黃金來的靠譜。
那麼,黃金今年為何這麼強?現階段還能買嗎?
今天,《漲樂掘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對於黃金上漲,我們認為有三層原因。

第一層,地緣政治引發的避險情緒。
黃金作為全球公認的硬通貨,避險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你看到,伊朗報復以色列,黃金大漲;烏克蘭反攻俄羅斯,黃金大漲;特朗普遇刺,黃金也大漲。世界越不太平,黃金就越活躍。

第二層,美聯儲的降息預期。
一般來講,黃金和實際利率是呈現負相關的。這個也很好理解,如果存銀行利率越高,你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就越大,畢竟,黃金並非生息資產,這也是巴菲特厭惡黃金的原因。

但在歷史上,這種負相關並非總是成立。美聯儲2022年以來這輪加息週期中,黃金就沒有下跌。畢竟,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有很多。
拿世界黃金協會負責人安凱的話說,這兩年,黃金對高利率和強美元有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原因可能是,地緣政治因素蓋過了其他因素。
但是,他同時也強調,金價並非完全對高利率免疫。在高利率環境下,黃金ETF是持續淨流出的,今年上半年的流出量,甚至是2013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而如今,隨著美聯儲降息預期升溫,黃金ETF資金流向出現了拐點,五月六月,連續兩個月出現了淨流入。
所以說,美聯儲的降息預期,一定程度上支撐了5月以來黃金的走強。那在此之前,黃金走強靠的是什麼呢?
這就涉及到第三層——各國央行的買買買。
據世界黃金協會的最新統計,今年前6個月,全球央行增持了483噸黃金,同比增長5%,創歷史同期新高。在此之前,2022年,全球央行增持黃金1082噸,創歷史紀錄,2023年,各國央行又增加黃金儲備1037噸,為歷史次高。
新興市場央行依然是購買黃金的主力。今年上半年,土耳其央行增加了45噸的黃金儲備,成為最大買家;印度央行則以37噸的購買量位居第二;中國央行位居第三,增持黃金約30噸。
各國央行買黃金,彌補了高利率下黃金ETF的流出,成為本輪黃金上漲的最大推動力。
那麼,央行為何買黃金呢?
一部分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地緣政治避險。實際上,上半年黃金買的多的,好多是俄烏衝突周邊的國家,比如土耳其、波蘭和捷克。
另外更重要的,或者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美元信用的下降。
截至今年7月,美債規模已達到創紀錄的35萬億美元。過去幾年來。美國數次提高債務上限,以新還舊,導致美債占美國GDP之比超過了120%,遠超60%的國際警戒線。
過去,美債號稱是最具有流動性的“無風險資產”,現在則要打上一個大問號。不斷提高債務上限,等於讓國際社會共同承擔其潛在風險。俄烏衝突後美國凍結俄羅斯海外資產等行動,也讓各國央行擔心,美元資產可以成為美國政府的地緣政治工具。
因為這種擔心,各國央行加大了黃金作為貯備貨幣的配置。
從這個角度看,黃金的大漲,可以看作是各國央行對美元投出的不信任票。
說完黃金為何上漲,我們再來聊聊,現階段黃金還可以繼續投資嗎?
這個事情可以從兩方面來看。
從短期來看,黃金是存在一些壓力的。雖然全球地緣局勢依然緊張,美聯儲也即將開啟降息進程,但過去兩年一直買黃金的央行,最近卻停止了買入步伐。
比如中國央行,7月末黃金儲備報7280萬盎司,與上個月持平,這已是中國央行連續第三個月暫停增持黃金。
央行為何不買黃金了,可能就是覺得現階段黃金有點貴了,無腦逢高買入或許並不划算。
但從中長期看,大多數機構依然看好後續黃金的走勢。
高盛預測,在中國消費者,西方投資者以及各國央行的支撐下,2025年黃金將漲到2500美元/盎司。
花旗則預測,央行未來還將繼續購金,到2025年,黃金有望站穩2700-3000美元/盎司的高位。
當然,無論高盛還是花旗,他們雖然看好黃金,但預測的上升空間在10%-20%之間,在經濟學家洪灝眼中,這些都是小格局。
洪灝認為,本輪黃金牛市只漲了三分之一,最終可能會漲到大家都不相信的高度。
當然,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雖然黃金被叫做避險資產,但只要是資產,都有風險。畢竟,中國大媽2013年搶購的黃金,一直到2019年才得以解套。

本資料內容及其資料並不構成任何華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為售賣任何證券、產品或投資作出招攬、提出要約、意見或推薦,或對任何證劵、產品或投資的收益或是否合適提供法律、稅務、會計、投資意見或服務。閣下應審慎評估及評定任何投資的效益及風險,如有疑問,閣下應就此諮詢專業顧問。准投資者應進行所須或適當的獨立調查,包括評估所涉及的投資風險。本資料僅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內的使用者而設,所提供的資訊不得於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分發,並不應被視為在任何的國家、地區或司法管轄區中(為免生疑問,包括美國),對投資、產品或服務的邀請、要約、建議或招攬。非香港投資者有責任遵守其相關司法管轄區的所有適用的法律及法規。如有任何爭議,華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保留最終解釋權和決定權。本資料內容並未經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審閱。